这些暂存器其中有一颗做为(word大小)程式计数器,其前面6 bits和后面2 bits用来保存处理器状态标记(Processor Status Flags)。
ARM2可能是全世界最简单实用的32位微处理器,其仅容纳了30,000个晶体管(相较于Motorola六年后的68000其包含了70,000颗)。ARM2工作时钟为8mhz,它的运算能力,比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最大时钟频率为20mhz的80286更为出色。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留意到这枚新问世却注定要名垂千史的伟大芯片,所有业内人士的目光都聚集在1985年10月17日发布的80386处理器上。
ARM2的性能虽远超16位元286,但相比于同样32位元的386处理器却显得很寒酸,没能给英特尔公司造成一丝的波澜。
后继的处理器ARM3更备有4KB的高速缓存,使它能发挥更佳的效能。可英特尔的80486又已经面世,两者性能依旧没有太多可比性。
在1980年代晚期,苹果电脑开始与Acorn合作开发新版的ARM核心,由于这专案非常重要,Acorn甚至于1990年将设计团队另组成一间名为安谋国际科技(Advanced RISC Machines Ltd.)的新公司。也基于这原因,使得ARM有时候反而称作Advanced RISC Machine而不是Acorn RISC Machine。
由于其母公司ARM Holdings plc于1998年的伦敦交易市场和NASDAQ挂牌上市,使得Advanced RISC Machines成了ARM Ltd旗下拥有的产品。
这个专案到后来进入了ARM6,首版的式样在1991年释出,然后苹果电脑使用ARM6架构的ARM 610来当作他们Apple Newton PDA的基础。在1994年,Acorn使用ARM 610做为他们Risc PC电脑内的CPU。
Acorn公司在1993年成功开发出公司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颗处理器内核ARM7,ARM7的功耗非常低,适合手持式应用,制造成本也很便宜。
正是为了避开英特尔的专利技术,Acorn公司只能选择可以用更少的芯片资源,更少的开发人员,却实现了一个性能相对较高的处理器芯片的RISC技术。
Acorn公司为自己的pc机研发的指令集架构,最终却在四十年之后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大展身手,ARM微处理器核技术广泛应用于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已成为RISC的标准。
可在pc处理器领域,ARM却从来没有胜过英特尔的X86架构。究其原因,英特尔在pc领域的影响力根深蒂固,ARM与现有x86windows的区别明显,X86结构的电脑无论如何都比ARM结构的系统在性能方面要快得多、强得多。
X86系统由微软及Intel构建的Wintel联盟一统天下,垄断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近30年,形成巨大的用户群,也深深固化了众多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x86系统在硬件和软件开发方面已经形成统一的标准,几乎所有x86硬件平台都可以直接使用微软的视窗系统及现在流行的几乎所有工具软件,所以x86系统在兼容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ARM系统几乎都采用Linux的操作系统,而且几乎所有的硬件系统都要单独构建自己的系统,与其他系统不能兼容,这也导致其应用软件不能方便移植,这一点一直严重制约了ARM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让ARM直接在性能上和x86系列硬杠,显然是不现实的。ARM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与Intel不同的设计路线——Intel持续迈向x86高效能设计,ARM则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的研发方向。
其实ARM架构从一开始就没跟上过英特尔x86架构的前进步伐,ARM架构慢慢抹平了两者间的技术差距时,英特尔早已在pc领域竖起了厚厚的隐形壁垒,光是软件兼容性问题,就足以让潜在用户们望而却步。
那些应用开发商们不会对待英特尔的x86架构那样,为一款生死未卜的新处理器投入大量研发精力,用户如果想要采用新处理器,就必须忍受可选用软件匮乏的局面。
不只是ARM,其他所有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的处理器,都从未在pc领域对英特尔形成过真正的威胁。英特尔的处理器从来不是在技术上领先的,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英特尔的每一款新cpu都被业界批得一无是处。
但英特尔凭借向前兼容这一个优势,就免去软件开发商从头研发的成本,硬是靠着所有人口中落后低效,应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CISC(复杂指令集),在pc领域横扫了所有竞争对手。RISC架构根本无法在个人pc领域立足,最后只能转战工作站和服务器领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